第271章 既生瑜,何生亮

酷酷的橙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大内文学 www.dnwx.net,最快更新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

    在三国时期众多的谋士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谋士,那就是周瑜。

    有关周瑜的文学作品中,以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最为广泛。

    为了塑造刘备阵营的正面形象,凸显诸葛亮的智慧。

    将周瑜描写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反面人物,对许多史实进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等东吴将领的功劳,诸葛亮并未直接参与,中却将孔明借东风的情节作为火攻成功的关键。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孙权的事迹,中处理成因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引发。

    正史中刘备眼中的周瑜是心胸开阔,中的周瑜却是器量狭小,时刻不忘对刘备的阴谋算计。

    最后周瑜甚至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致使后世流传下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典故。

    实际从赤壁之战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和周瑜并没有什么交集。

    至于周瑜死后,前来吊唁的也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正史中并没有卧龙吊孝一事。

    诸如此类的诸多情节,是为了情节和主题需要的艺术加工,与史实不符。

    要说三国中谁被黑得最惨,那必然就是周瑜了。

    硬是从一个伟光正的正面形象,被抹黑成一個善妒的小人形象。

    苏晨对于周瑜被严重诋毁,也是忿忿不平。

    “公元175年,周瑜出生于庐江郡舒县,其家庭为世家大族。”

    “高祖周荣曾任汉章帝、汉和帝两朝尚书令。”

    “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

    “周瑜长大后,身材高大、容貌英俊,且精通乐律。”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董卓专权,众多州郡起兵讨伐。”

    “吴郡豪族孙坚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临行前将家眷安置到舒县,周瑜因此结识了孙坚的长子孙策。”

    “周瑜与孙策同年,两人当时都是十四岁,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谊。”

    “周瑜让出了家里的路南大宅给孙家居住,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之间交往密切。”

    李白周瑜才华横溢、文武兼备,却被编排成那样,确实有些过分了。

    对于周瑜的为人做事,他是非常钦佩的。

    周瑜少年时期生活在富春江边,喜好文学和音乐。

    周瑜的父亲周景是当地的士族,对其教育非常注重,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最敬佩的,是周瑜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擅长诗词和音乐。

    尤其是琴艺超群,常常弹奏高山流水等名曲,被誉为江表之虎。

    后来,周瑜跟随父亲周景担任过富春县令的助手,为人正直廉洁,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还曾经在家乡担任过当地的学官,传授经书和礼仪等知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周瑜的家庭背景比较显赫,是当时的东吴名门望族周氏家族的后代。

    周瑜在军事上的成就让其被称为赤壁上的名将,但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而且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曾经主持编纂过经典文学作品。

    同时还推广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受民众喜爱。

    后来在东吴军事和政治领域中,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领袖魅力,为东吴建国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周瑜的英雄气概让他敬佩,丝毫不弱于三国时期的其他谋士。

    “公元191年,孙坚与刘表作战时身亡,年方十六岁的孙策成为继承人。”

    “公元195年,周瑜前去探望担任丹杨太守的叔父周尚。”

    “此时孙策正决定脱离袁术,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东发展,方要进入安徽和县东渡长江。”

    “于是写信给周瑜,邀请他共下江东。”

    “周瑜收到信后,马上带领部下家兵数千人奔赴和县,同时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草。”

    “孙策大喜过望,对周瑜说,我得到了你相助,大事就顺利了。”

    “于是,周瑜与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共同协助孙策。”

    “军事行动进展非常顺利,连续攻克和县东南、和县东、南京江宁秣陵关等地。”

    “打败了笮融、薛礼,进而攻占南京江宁湖熟镇,进入江苏丹阳,扬州刺史因此逃走。”

    “当时孙策的军队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在继续东进之前。”

    “孙策认为以当前的军事实力,去平定江苏苏州、浙江绍兴、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已经足够,便请周瑜回去镇守丹杨。”

    李世民周瑜投奔孙策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东汉末年,诸侯众多,周瑜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

    之所以会看中当时还没有势力的孙策,在他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孙策名气大,因此周瑜就特意去拜访孙策了。

    周瑜虽然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但是却没有什么名气。

    可此时孙策在江淮很有名气,于是周瑜就主动去见孙策了。

    周瑜和孙策两人见面后,犹如亲人。

    孙策虽然名气大,但是居无定所,于是周瑜将自己家的房子让给孙策及其家人居住。

    也正因如此,两人结交为朋友,这为周瑜投奔孙策打下了友谊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就是孙策邀请周瑜一起去江东。

    那时周瑜正在寻找出路,有了事业发展的方向,于是就立即去投奔了孙策。

    不过周瑜和孙策虽然成为朋友,但是他们的前途当时并不明朗。

    孙策在接任他父亲位置后,决定去江东发展。

    可是孙策此时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扩充他的势力,因此他想到了周瑜。

    而周瑜也在此时考虑去哪发展,受到孙策的邀请后,当然就同意了。

    周瑜能够投奔孙策,说明了孙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也证明了周瑜是一个有眼力的人,这也证实了英雄惜英雄这句话。

    周瑜怀揣抱负,自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孙策。

    这让他明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志同道合才能互相扶持。

    “周瑜回到丹杨不久,袁术不愿孙策势力发展过大,就派遣其弟袁胤取代了周尚担任丹杨太守。”

    “见此情形,周瑜只好跟随叔父一起来到安徽寿县。”

    “公元198年,袁术赏识周瑜的才干,想任命他为手下将领。”

    “此时周瑜已在袁术帐下三年,对袁术的眼光和性格非常了解,认为他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

    “于是请求去离长江不远的安徽桐城南做县长,以寻找机会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担任县长的时候,周瑜结识了安徽定远的豪族鲁肃。”

    “当时周瑜带兵拜访鲁肃借粮,鲁肃家有两谷仓米,各三千斛,便当即指了一谷仓相送。”

    “周瑜因此认为鲁肃非同常人,于是与鲁肃结交,两人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袁术想任命鲁肃为东城长,鲁肃也认为袁术不能成事。”

    “于是放弃了官职,携带家属及豪侠一百多人,来到居巢,与周瑜结伴东渡。”

    雍正纵观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词堪称是他的主旋律,可惜慢慢被抹黑成了负面形象。

    指周瑜的军事生涯从二十一岁起,至三十六岁止。

    十五年间作战多次,从未失败,堪称三国罕见的常胜将军。

    特别是赤壁之战,以三万之众迎战二十多万敌军,以一当十取得完胜,更是罕见的经典战例。

    周瑜生命最后三年间,连续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战的胜利,促成了三分鼎立历史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辉煌战功、重大影响来看,他可以推选周瑜为孙吴名将的第一名。

    再结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对国家所起的脊梁作用,可以评为三国完美型名将第一人。

    一开始对周瑜的正面评价中,有一大部分来自文人诗词。

    尤其唐宋时期,众多著名诗人的都在作品中歌颂周瑜文韬武略的英雄形象。

    但可惜的是,后来不少朝代对周瑜的评价大加抹黑。

    东晋由于偏安江左,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开始宣扬正统论。

    于是奉同样偏安一隅的蜀汉为正,贬低曹魏和东吴,这时就有人开始称周瑜为小人。

    唐宋之间,正统之争的影响也反映在了文学中。

    如唐代杜牧诗中称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认为周瑜赤壁取胜有东风的侥幸因素。

    宋代朱熹理学大兴之后,蜀汉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加强,周瑜的评价也进一步受到打压。

    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不再心胸广阔,而是嫉贤妒能。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更加强了周瑜善妒的形象,进一步影响到了大家对周瑜的负面评价。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江东。”

    “孙策非常高兴,亲自出城欢迎,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的官职,还拨给两千名步兵、五十名骑兵。”

    “当时周瑜年方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孙策一开始命周瑜镇守安徽马鞍山,不久又改派为芜湖。”

    “牛渚、春谷与周瑜家乡庐江一水之隔,孙策的这两次任命是考虑到周瑜家族在当地有影响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来帮助自己招兵买马、扩大力量。”

    “一年后,袁术病死,军队大多归顺了占据皖城的庐江太守刘勋。”

    “孙策忧心刘勋成为第二个袁术,决定起兵攻打。”

    “于是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孙策军攻破皖城,俘获刘勋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桥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都是国色美人。”

    “于是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攻下皖城后,周瑜跟随孙策接着进攻寻阳等地。”

    “打败回师救皖的刘勋以及赶来救援的黄祖,平定豫章、庐陵等地,实力大增。”

    “战争结束后,孙策命周瑜镇守巴丘,防范占据荆州的刘表东侵。”

    李隆基听闻大小乔倾国倾城,也不知和朕的杨贵妃谁更胜一筹。

    相比于对小乔貌美的好奇,他对周瑜和小乔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加动容。

    周瑜和小乔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对夫妻,其事迹广为流传。

    小乔是东吴大将周瑜的妻子,据传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在记载中,小乔在周瑜的帮助下成功解救了其父亲,被周瑜深深地吸引,最终二人结为夫妻。

    周瑜和小乔之间的感情深厚,传说周瑜曾因小乔之事而激发了无穷的智慧,帮助东吴打败曹魏。

    在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曾计划在火攻之前先放走小乔,以确保她的安全。

    在孙权南征时,小乔也曾劝周瑜不要随孙权南征,但周瑜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孙权一起南征。

    然而,在南征途中,周瑜因病去世,

    小乔十分悲痛,她选择了跳江自尽,与周瑜相伴在一起,成为了一段不朽的爱情传说。

    “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十八岁的弟弟孙权成为继承人。”

    “当时孙氏政权尚未巩固,阵营中人心不定。”

    “周瑜带兵赶来吴郡奔丧,担任中护军,和长史张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务分管起来,全力辅助孙权。”

    “当时孙权只有将军的封号,众人对他的礼节大都很简单。”

    “只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礼节,以示对孙权的支持。”

    “当时鲁肃因为来江东以后没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别处。”

    “周瑜引用东汉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认为孙权会是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

    “在周瑜的劝告下,鲁肃打消了离开江东的念头。”

    “不久之后,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

    “交谈之后,孙权对鲁肃的见识十分赞赏,由此开始重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下书命令孙权送人质入朝。”

    “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

    “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不如静观其变,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叮嘱孙权说。”

    “周瑜只比孙策小一个月,自己像看待儿子一样看待周瑜,也希望孙权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孙权对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赏赐周瑜的衣服都有百件之多,为众将所不及。”

    “周瑜的表现也非常忠诚,曹操曾经派蒋干前去游说周瑜,想让周瑜背孙投曹,但周瑜坚决进行了回绝。”

    “回去之后,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辞所能打动的。”

    “周瑜一直为孙权出谋划策,主持军事行动。”

    “206年,周瑜亲自征讨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

    “取胜后将俘虏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行迁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

    “江夏太守黄祖派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兵出击,俘虏了邓龙。”

    “两年后,黄祖的部将甘宁归降,周瑜向孙权举荐了甘宁。”

    “在甘宁的建议下,孙权进军夏口,周瑜亦被任命为前部大都督。”

    “经过激烈水战,孙权军终于攻陷夏口,杀死了黄祖。”

    武则天孙策死后,周瑜带兵赴丧的真正意图恐怕不简单。

    孙策在临死前给孙权留下了的遗言,言明托孤之臣只有张昭,从来没有托孤于周瑜。

    而当时周瑜正领军镇守巴丘,孙策生前和周瑜关系很好,但在自己死去的时候却没有托孤于周瑜。

    周瑜听说孙策死后,自己却先坐不住了,便领军前往东吴奔丧,一下子进入了权力的核心。

    而这段历史疑案的疑点就在这里,史书上清清楚楚的记着周瑜来东吴给孙策奔丧是带着兵马来的,这也成为整个三国历史上的奇闻。

    如果周瑜只是单纯的来奔丧的话,根本不可能带兵前往。

    而周瑜带兵赴丧这件事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周瑜从一个镇守边疆的外人一下子进入了江东权力的中心。

    要知道孙策托孤的重臣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张昭。

    而周瑜率兵奔丧的结果,就是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进入东吴的权力中心。

    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猜测周瑜带兵赴丧的目的很可能是一场政治投机。

    至于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她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周瑜是为了夺权。

    作为最早跟随孙策起兵的元戎老臣,眼看孙策死后自己却被排挤出了核心圈子。

    不免心有不甘,而周瑜手上唯一的底牌就是镇守边疆的兵马。

    所以周瑜索性决定搏上一搏,领兵奔丧。

    在孙策死后的江东政治团体中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压迫张昭等人不得不承认其地位。

    第二种可能,孙权密令周瑜领兵前来。

    孙策托孤时以张昭为核心,可以说当时整个江东的势力都被张昭一人所掌控。

    这让刚刚即位而又年轻的孙权心有不安,担心自己被张昭架空。

    所以秘密给周瑜发了一道命令,让周瑜领兵前来,防止张昭架空自己把持江东,让二人相互制衡。

    虽然历史的疑案难以分辨事情的真相,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周瑜带兵赴丧绝不可能只是为了给孙策奔丧去的。

    至于到底是周瑜自己进行的政治投机,还是孙权采取的制衡之策,现在看来也只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不管真相是怎么样的,也正是因为周瑜进入了权力核心,才有赤壁之战周瑜率军迎战曹操的机会。

    那么到底真想如何,也许就不那么的重要了。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兵锋直指江东。”

    “九月,孙权亲临荆州前线。”

    “刘备谋臣诸葛亮也赶到拜见孙权,劝说孙刘联合抗曹。”

    “面对曹操的威胁,江东人心恐慌,张昭等人认为应该投降。”

    “周瑜反对投降,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曹操说是汉相,实为汉贼。”

    “而且有一系列的致命弱点,比如马超、韩遂是一大后患。”

    “北方军队不擅水战,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疾病等。”

    “而且曹操号称拥兵八十万,实际兵力不过十五六万人。”

    “再加久战已疲乏,战斗力不会很强。”

    “因此周瑜认为,只要拨给他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曹操。”

    “这一系列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他砍去桌案一角,警告说谁再敢说投降的话,下场就和桌子一样。”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兵与刘备合力抗曹。”

    “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果然水土不服,战斗力受到影响。”

    “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失利,退到江北的乌林。”

    “曹操针对北方军士不习水战的特点,采用铁索连接战船的方式,使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针对这一特点,周瑜采纳了部将黄盖的诈降计,决定采用火攻。”

    “命其将数十艘战船装满柴草,灌上膏油,再用帷幕和旗帜伪装好,谎称投降,向北岸的曹营进发。”

    “当船队来到曹营附近时,黄盖命各船同时点火。”

    “当时东南风正急,火势猛烈,火船点燃了曹军战舰。”

    “火势很快蔓延到岸上的营垒,整个曹军营地陷入火海之中。”

    “曹军将士乱作一团,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曹操猝不及防,只能率残部逃走,留下曹仁镇守江陵,自己撤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的胜利,挫败了曹操的南下图谋。”

    “加强了孙氏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割据地位,也使刘备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经此一战,周瑜的英名传扬天下。”

    苏轼说起赤壁之战,周瑜的英姿与功业让我艳羡。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时光,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那里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

    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他众多诗词中最具有英雄气概的作品,堪称千古绝唱。

    他当时作这首词虽然官场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心情下,创作了这首词。

    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怀古抒情,写他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全词可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他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他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周瑜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他自己的年老无为。

    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他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进军南郡,围攻江陵城。”

    “由于守将曹仁防守严备,城内粮草充足,周瑜派甘宁进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宁占领夷陵后,曹仁果然分兵数千人来救。”

    “甘宁告急,周瑜便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自率军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发现一处险要的必经之路,便派兵砍伐树木,将道路堵塞。”

    “赶到夷陵后,周瑜与曹仁在城下激战。”

    “曹军被消灭一半以上,曹仁连夜撤往江陵。”

    “半路上发现道路已被树木堵塞,只好丢掉马匹,步行逃跑。”

    “这一仗,周瑜截获曹军战马三百余匹。”

    “此后,两军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战不断,各有胜负。”

    “每次战斗,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线。”

    “在一次混战中,周瑜被射中右侧肋骨,受了重伤。”

    “曹仁听说后,以为有机可乘,率军前来进攻。”

    “周瑜忍着伤痛,起身巡视各营,鼓励将士,曹仁只好退兵。”

    “209年十二月,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曹仁部队损失很大,只好弃城而走。”

    “把曹军赶出荆州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

    “领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周瑜的奉邑。”

    王安石周瑜在占据优势的情形下,还用了一年时间才击败曹仁,多少和他的英勇气概有些不相符。

    周瑜虽然是东吴大都督,但是因为英年早逝去世过早,所以亲自指挥的大战却是不多。

    除了令世人瞩目的赤壁之战外,南郡之战也值得一说。

    不过相对于赤壁之战以数万人大败曹操二十多万的辉煌战果来看,南郡之战周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兵力上的优势,却耗时一年才拿下南郡显然算不上大胜。

    不过他随即转念一想,考虑到当时周瑜和曹仁双方的情况,周瑜能够一年时间击败曹仁也非常了不起了。

    毕竟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周瑜的优势并不大,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孙权短时间内只能凑数万人马给周瑜。

    可见此时东吴兵力并不多,所以在南郡之战中,周瑜手中最多也就两三万人。

    而当时曹仁手中兵力也有一两万人,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

    何况周瑜主攻,曹仁主守,曹仁明显占据了优势。

    再有就是周瑜虽然厉害,曹仁也不差,两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曹仁攻守俱备,论综合能力在曹操麾下众多名将中,可与张辽并驾齐驱。

    在部下骁将被围之时,曹仁悍然率数十骑出击杀入重围救出,可见其也是勇猛之人。

    况且曹仁更是在双方决战于江陵之时,射伤了周瑜,可见曹仁并不比周瑜差。

    可以说如果不是曹仁在援军迟迟未到,孤军奋战的情形下不得不弃守江陵,周瑜想要拿下南郡可能还要耗费更多时间。

    “曹操的势力北退后,刘备乘势占据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号左将军、领荆州牧。”

    “为巩固同江东的联盟,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并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鲁肃借南郡给刘备的意见,还主张把刘备软禁起来。”

    “孙权认为江东仍然需要孙刘联盟以对抗曹操,就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

    “210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面见孙权,提出兼并益州,进而统一北方,夺取天下的战略。”

    “周瑜认为,如果夺取益州以后,进而消灭张鲁,再与马超结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围圈。”

    “夺取益州之后,自己再回来镇守襄阳对抗曹操。”

    “如果计划能得以实现,就有机会统一北方。”

    “孙权认可了这一战略,周瑜便启程返回江陵,准备筹备进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时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之前,周瑜不忘上书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并告诫孙权不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还要提防占据荆州的刘备。”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孙权大为悲痛,亲自穿上素服主持丧礼。”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亲自到吴郡迎接,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跷,很可能和孙权脱不了关系。

    他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并非空虚来风。

    孙策死时定下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并没有周瑜。

    而孙策只让张昭一人当托孤大臣,可见对张昭的信任,并不会担心张昭会架空孙权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在兄长丧事期间召回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这不符合逻辑。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带兵回来奔丧的,这一举动必然会在孙权心中留下阴影。

    而孙权其人,最善于权术。

    从其为东吴利益左右逢源来看,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弯腰称臣。

    并且孙权也经常这么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向曹丕称臣,为了利益经常向曹刘两家互动。

    而且孙权是个控制欲较强的君主,这样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边有个非常能干、声名远扬的属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战声名雀起,又要远征益州。

    不管成功与否,与他孙权都并无太多关系。

    成功了周瑜功高盖主,失败了孙权损失惨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准备出征这个节骨眼,时间上又恰到好处。

    虽然周瑜的死是否与孙权有关,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无从知晓。

    但要说和孙权没有关系,恐怕也很难解释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跷。

    况且他还发现一个疑点,孙权选择鲁肃的战略必然要放弃周瑜,否则自相矛盾无法说的过去。

    从当事人周瑜在临死前留给孙权的书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说,自已病的突然,将要死去,请鲁肃做接班人。

    而鲁肃正是与周瑜战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后推一个和自已战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这不合逻辑。

    所以他猜测,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么,但不能明说。

    唯一的解释,周瑜在临死前,明白了孙权的安排。

    只能推荐鲁肃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选一个能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接班。

    看看诸葛亮选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才会选为接班人。

    所以从这些不合逻辑的疑点来看,他猜测孙权和周瑜的死脱不了关系。

    但这也仅仅是他的猜测而已,周瑜的死终究是一个谜,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