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九品中正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大内文学 www.dnwx.net,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将豪强诸事放下,孔明则注意到了第二次出现的这个名词

    “五代十国想来应是唐灭宋立之间的那一段乱世”

    庞统确认“此前曾言博陵崔晚唐兴盛之后在五代十国被重创,应便是指这朝代更替之乱世。”

    “十国之意易解,这五代应是说如那晋代魏一般,五朝更替。”

    孔明想象了一下

    “那交州还会自称巨唐节度使讨伐宋朝,如此看来不妨如此猜测。”

    “唐灭之后中原地区五个朝代连续更替,而如辽东岭南交州甚至蜀中等道路难通之地的,巨唐节度使拥军自立为国。”

    庞统点头,当前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只能按此猜测

    “那光幕说马超与吕布适应版本五代十国尚武成风”

    “数十个如吕布一般的猛将杀来杀去,武乱至此”

    “好家伙”张飞感叹

    “这得死多少个义父啊”

    “军功豪帅”李世民品味着这个词儿。

    各种想法在脑海中转了一圈,李世民直接发问

    “莫非唐非以强灭国”

    “不,不对。”李世民直接摇头,归义军的事迹他还记得清楚,晚唐时连河西都收不回来。

    那义士张议潮求河西节度使而不得,整了个归义军节度使都让那晚唐不肖子孙防范至此,怎么看都不像是以强灭国的样子,反倒是很常规的以弱灭国。

    “或是那乱世之国皆承唐制”长孙无忌小心推测

    “就如汉承秦制,我唐亦有参考前隋,那乱世立国者自然颇崇大家。”

    这个说法倒是合理,李世民不由点头,他之武功,名传后世都颇多赞誉,能让两百年后的乱军佩服简直不要太正常

    不过想着一群乱军打着自己的旗号,李世民的神色就有点微妙,不知道该不该开心。

    东汉被开发出来的豪强名士官场这个版本玩法,其中有相当关键的一环就是察举制,也因此诞生了名士这种东西。

    咱们现在熟知的举孝廉只是察举制当中的一种。

    西汉设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等。

    东汉顺应学风增设明经、明法。

    秀才这个后来要避刘秀讳改成了茂才,并在东汉改成了岁举。

    察举制这个东西问题很大,因为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制度,本质上来说是中央的一种让权。

    豪强们在理解了这套玩法之后,借着东汉的学风,他们应运而生了名士这种东西。

    名士的本质就是与朝廷争夺舆论权引导权,当掌握了这个之后你就能够从而影响察举,从而依此去影响并掌握人事的建议权和选拔权。

    也因为名士这种特殊的东西,东汉的文人们有了“养名”的习惯。

    说白了就是一群人抱团互相标榜,我说你是治世良才,你再称我王佐之才,然后出去互相宣传,大家互相名气高了,被察举入仕之后,特权和土地也就随之而来。

    而这种小团体在东汉有很多。

    比如被演义中出现为大伙熟知的许劭就是名士,每月都有一次月旦评,说这个是英杰,夸那个是良才。

    与许劭齐名的还有名士郭泰,这位就很有脑子,为自己提拔的专门起了个标签叫“英彦”。

    除了这种单打独斗的还有群体作战,比如窦武、刘淑、陈蕃三位名士合称“三君”,每一位都是“一世之宗”。

    以上这些都算段位比较高的,剩下的人想要掌握话语权就干脆拉上更多的人,并给自己打上特别标签。

    比如八儁,或者称八俊,称有才望的八个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单骑入荆州的刘表。

    比如八顾,称这八个人能从德行上引导世人;比如八及,称这八人有贤德可为师表。

    比如八厨,称这八人都是仗义疏财之辈。

    总之,玩儿法多的伱目不暇接,咱们现在的影视圈颁奖什么的都得叫一声祖宗。

    后来的曹丕就感叹说这些名士“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

    朝廷不仅失去了基层的行政权,甚至失去了舆论话语权,从而导致人事任免权也没了,因此东汉只能说亡的一点都不冤。

    但即使豪强依靠名士垄断了话语权,但还是有可能会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因为察举制归根结底来说是比较倾向于寒门和黔首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豪强个个都是僮仆上千,用得上孩子孝顺

    所以豪强世家们的最终武器被合力抬了出来,那便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并不是用来代替察举的,它是一种人才评价系统,根据家世分品第,算得上是察举制的辅助。

    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将名士抢夺过去的权利重新拿回中央,算是一种中央集权手段,也是曹丕拍板通过的原因之一。

    而世家们也觉得这个制度很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在定乡品这个步骤就可以轻轻松松将那些世家之外的人定成下三品,彻底杜绝他们翻身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之前在晋书里看到那些孝顺故事都异常离谱的原因,被彻底杜绝仕途的寒门士子已经接近疯狂,只能编造这种愈来愈离谱的故事,期待以此能叩开沉重的九品门扉。

    察举制最终的腐朽只是生动说明了,社会运行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阶级,会通过各种手段保证本身的垄断地位可以世袭。

    而为了确保这种垄断,甚至不惜去毁坏侵蚀掉原本的选拔制度,而即使会造成社会进步的停滞或者倒退,依然在所不惜。

    也是因此,腐朽的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在察举制中诞生的考试这种方法,逐渐散发光芒,影响华夏千年之久。

    “这些读书人的心,真黑啊”

    张飞摇头感叹,浑然不觉厅内投过来的微妙眼光。

    “要是俺在这晋,岂不是世世代代都只能杀猪了”

    “我看未必。”庞统没好气道

    “如翼德这般脾气,卖肉还没两天定然便被捉走贬为豪门私奴。”

    张飞倒也不生气,嘿嘿笑道

    “既如此,等平了中原后,俺可要给他们掘一户好坟。”

    “去了泰山府君可莫说张爷爷亏待他们。”

    庞统给张飞比了个大拇指,随即叹息

    “此前读那晋朝孝顺记载颇感荒唐,而如今知晓其处境,回味起来竟有颇多悲凉之感。”

    “谁说不是”孔明悠悠叹一声

    “胸中有经天纬地之学,腹有定国安邦之良策,然若出身被定为下三品,则半分施展之地也无。”

    “而那世家门阀弟子,想来即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亦能位列公卿。”

    张松也插口道“我等羡那公孙弘由白身至宰相仅用十载,如此之事,那晋朝士子读之恐心中淌血。”

    众人默默点头赞同。

    “这总结发人深省。”孔明细细默读光幕最后的感叹,只感觉这说的并非单单察举制。

    朝堂乡里,中原边疆,只要位分品级尊卑,何处不如此恐怕那远方大秦国亦是如此。

    既如此,考试之法是否也能用在方方面面文科举武科举农科举

    一时间孔明脑袋里想出来了各种科举之法,最终变成一句感叹

    “这考试,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

    而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孔明几乎是迫不及待便想亲手试试。

    刘备看着孔明的神色,不需孔明拱手就笑道

    “军师若有想法,直管放手去做便是卧龙之才,有谁不服”

    一时厅内俱笑,是啊,铭传千古,有谁不服

    不过张飞倒是想起来另一件事

    “军师,你与庞军师的凤雏之名是不是也是这所谓的养名”

    孔明与庞统对视一眼,两人摇头一笑,还是庞统说明道

    “若养名,那就应该是我赞孔明为卧龙,孔明赞誉我为凤雏。”

    “就如那互相标榜的八顾八厨八及,摘了此名号,有谁晓得如此名士”

    “而孔明之才嘛卧龙之号与他有何加焉”

    庞统轻描淡写评价道“名副其实,何谓养名”

    孔明拍着庞统的肩膀哈哈一笑

    “我若此时说凤雏也是名副其实,就似相互标榜,有养名之嫌了,故而我还是不说了。”

    庞统顿时气急败坏

    “诸葛村夫”

    一番打闹过后,卧龙凤雏两人倒是盯着最后的两句话研究。

    “这光幕既如此说,便是认为晋朝的社会整体是停滞或退步的”庞统疑惑

    “这或进或退,具体的评判标准是何”

    “若是我等所处时代”孔明仰头苦思良久,脑中闪过圆水车,以及那水力坊带出来的一长串水力工具。

    以及从天工开物中推测的后世粮产,以及那制糖冶铁等的不断改进。

    更是想起来了此前聊到货币时的生产力发展之说,故而猜测道

    “最为关键应当是生产力”

    庞统则是想起来这察举制的兴亡,以及到了晋朝后,那寒门士子的疯狂编弄孝名。

    读之可乐,思之可悲,遂也叹了口气道

    “应当还有清明廉察的制度。”

    随后两人对视一眼一起叹道

    “任重而道远”

    抱拳了老铁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