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玄奘

冷泡茶加冰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大内文学 www.dnwx.net,最快更新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而高昌国的覆灭这个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

    丝绸之路在西域这里大体可以分为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绝、于阗这条线在隋末已经废弃,至于废弃的原因,归来时的玄奘写在了游记里

    尼壤城已经被沙漠吞没,周围仅能依靠一个三四里宽的大泽过日子,路非常难走,这个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纪时候的精绝古国,灭亡多半就是因为土地沙漠化,绿洲消失。

    这种情况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这两条道挨得特别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贞观四年就主动投唐了。

    这种情况下高昌国就实际上成了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仅不投,还跟二凤呲牙咧嘴的。

    这就别怪小心眼的二凤找你麻烦了。

    平高昌的战争几乎是二凤一人一意孤行平下来的。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军铁骑兵发高昌。

    公卿近臣都劝陛下啊,那么远怎么打,打下来也不好守,别了吧。

    “帝不听”。

    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被灭。

    对于高昌的处理意见,公卿近臣再次众说纷纭。

    魏征反对,认为首恶已死,羁縻就行,屯守是耗费钱财,得不偿失。

    并且还说如果派兵驻守的话,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个。

    褚遂良反对,认为派兵戍守此地是劳民伤财,建议立高昌王,质其子就行。

    “帝不听”。

    对于高昌的判断是少见的贞观群臣集体看走眼的事件,因为此时正值吐蕃的国力上升期。

    此时二凤如果没有力排众议率先拿下高昌,那么等吐蕃崛起后,大唐经营西域的窗口就会被彻底关闭。

    到了那时如果想经营西域,需要耗费的代价可能是灭高昌的数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点之后,贞观十八年的焉耆都护府,二十二年灭龟兹设安西四镇。

    再到高宗显庆四年灭西突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后来岑文本还专门上疏拍马屁高昌之平定,全赖两个人。

    一个是陛下圣明远见,一个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于其他朝臣,全是帮倒忙的

    魏征空想的驻军死十之七八也没有发生,贞观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当刺史,写下了见闻。

    途径高昌旧都,当时的戍卒皆有欢心。

    杜如晦看完感觉自己都不用回头,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现在脸上是个什么表情。

    事实也是这样,杜如晦都没回头,就听到后面陛下的声音

    “玄成啊,汝以为,这高昌国当不当灭”

    声音很是和蔼,但是蕴含在其中的雀跃只要是个人就都能听出来。

    魏征不卑不亢

    “臣以为,既已得知高昌国主明岁前来朝贡,如今讨论如此问题,不合时宜。”

    李世民自讨了个没趣,撇撇嘴脸上笑容不减。

    英明的决定本身没什么,但力排众议的英明决定被千年后的后辈肯定,那爽快感简直无以复加。

    没看连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拢嘴吗

    灭国之功是多少武将的梦想而如今已经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欢欣鼓舞

    如此开心的侯君集心里甚至冒出来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

    要不要干脆搅黄了高昌国主的朝贡

    否则如果陛下稍使手段把那高昌国主收拾的死心塌地,他去哪儿寻灭国之功去

    不过这个念头转瞬间就被他深深压在了心底。

    亲手捉了颉利可汗的李靖面色如常,更多的是对光幕内容的好奇。

    李世积就有点酸了,退而求其次道

    “陛下,那吐蕃”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李世民收敛了笑容。

    此前对于吐蕃也有情报收集,商贾称吐蕃之地,行之有瘴气附身。

    头痛、呼吸费力,易倦怠,难使力气等等,异常诡异。

    虽然知晓后世称为高反,但那碗儿糖究竟能发挥几分效果还是个未知数。

    但只要有机会他绝对不介意给对方来一记狠的,河西之恨,子孙无能,但他可是记在了心里。

    而此时杜如晦则是皱着眉头打断了李世民的畅想

    “大家,这记载有问题。”

    众人看过去,只见杜如晦指着前面玄奘的记录道

    “光幕称贞观三年饥荒,官府许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大师因此西出。”

    “今年六月徐州确有旱蝗之灾,然突厥战事彼时已然结束,并未有饥荒。”

    李世民“啊”了一声,随即明白过来大唐与光幕的历史出现了偏差。

    没有发生饥荒,那么如此政令自然也就不会发布,玄奘也自然还在中原或南方,难出西域。

    怎么办甘露殿内群臣面面相觑。

    而大唐关于高昌国的决策,则是实实在在镇住了成都府衙的众人。

    “这前后不过一年,竟灭其国”

    刘备口中喃喃,心中神往

    “这大唐,真有强汉之风也”

    他刘备夷陵之战倒也是打了差不多八个月,然后输的一无所有。

    汉中与益州倒都是胜了,但都打了数年。

    且汉中是惨胜,益州折了庞统。

    都远不如这这李二凤灭国来的干净利落

    于是刘备对这唐皇也愈发钦慕。

    张飞小声道

    “只求这唐皇年纪大了别如孝武皇帝一般就好。”

    去西域取经这种行为并不是玄奘法师拍拍脑袋就定下的,这条路事先已经有人走过了。

    公元399年,这一年是东晋隆安三年、后燕长乐元年、后秦皇初六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北魏天兴二年、后凉龙飞四年、南凉太初三年、北凉神玺三年。

    “不是,这俱是同一年”

    张飞一脸的不可置信,仔细数了一下

    “八国并立”

    “乱成这样”

    即使孔明也感觉有点惊到了,揉了揉脸艰难道

    “难怪后世说起来司马氏咬牙切齿。”

    这一年佛门大师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了三十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历经十四年成功归国。

    因为此时还是乱世,因此法显一路上走的小心翼翼。

    在敦煌时候,当地的太守给了法显很大帮助,这个太守名为李暠,就是后来被二凤强行认成祖宗的那位,因此不得不说缘分也挺奇妙的。

    后来法显将一路上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回国五年后去世,被称作佛教的革新式人物。

    咱们现在的南沙群岛就有一座小岛被命名“法显暗沙”,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名僧。

    “海天一色,风华无边。”这是孔明的感叹。

    而莫说孔明,厅内所有人都盯着光幕中的景色目不转睛,毕竟他们都没去过海边。

    这是一片令人沉醉的蓝色,蓝色中有一座大部分浸泡在海水中的小岛,只有头部稍稍露出海面。

    而在这座被称为“法显暗沙”的岛屿周围,有两艘漂亮的白色巨舰正在梭巡。

    而光幕下方还有一行字,庞统直接读了出来

    “法显暗沙是我国固有领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庞统眼神清澈,赞叹道

    “这名僧,生前往异国求取经典,死后其名永镇边疆,子孙不忘其功,亦是好结局也。”

    光幕中的画面缓缓缩小,这仅仅在海面上冒头的小岛逐渐不可见。

    很快画面已经换成了众人看过几次的地图,孔明研究了一下

    “这线条的意思,莫不是范围内皆是后世中国领土”

    刘巴端详了一下感觉很是可惜

    “这疆域线都画到了这大岛旁边,为何不直接占了,那不比这海中的小岛好上许多”

    孔明想起来后世那乱七八糟的事情,悠悠道

    “往事越千年千年间,奴噬主,番邦侮,沧海桑田矣。”

    玄奘法师对于去天竺取经有如此执念,就是因为有法显这个例子在先。

    只不过相较于相当低调的法显,玄奘的人生就犹如开挂一般高调了许多。

    到了印度之后玄奘表示去就要去最好的,成功进入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佛门各种经典。

    潜心修习五年后,玄奘大师再次动身,只身游历古印度的数十国,在佛典上没有一人能辩论过他。

    在印度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批驳了当时的佛学大师师子光的观点,师子光引以为耻,请旃陀罗僧诃前来为难希望一雪前耻,但旃陀罗僧诃惮玄奘之威不敢言,一时间玄奘声威更重。

    后来玄奘代表那烂陀寺与“顺世论”者辩论,驳的对方哑口无言;与小乘论师辩论,再度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单独为玄奘开设佛学大会,十八个印度国王,三千名佛教学者,两千名外道,没有一个人能给玄奘大师诘难,一时间玄奘之名声震恒河。

    可以说玄奘在印度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佛门学霸,佛法上一人独压印度。

    并且闲暇时候玄奘大师还把老子给翻译成了梵文,做了一波文化输出。

    进入印度的一路见闻被玄奘撰写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后来吴承恩写西游记了充足的素材。

    同时大唐西域记在现代也成了印度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千年后印度反而来中国取经了,谁能想到

    而在我们现代,大唐不夜城的大慈恩寺旁边,就树有玄奘法师的塑像。

    这位佛门大师深情凝望着南边的大唐不夜城,就如同跨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一般。

    这一章写的又是不太有感觉,对不住。

    本章完